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谷子糜子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刁現民表示,我國人多地少,且隨著消費水平的提升,糧食需求仍在增長,未來提升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的任務仍然很重。此次啟動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在耕地、科技、農村經濟等多方面發力,對未來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口糧完全自給 但壓力一直存在
2022年,我國全年糧食產量達到13730.6億斤,連續8年超過1.3萬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80公斤以上,小麥、稻谷兩大口糧完全自給。但同時,我國糧食需求仍在不斷增長。
來自中國農科院的數據顯示,過去多年,我國糧食需求一直在增長,且未來一段時間,仍將處在增長趨勢中。有預測顯示,到2035年,我國年糧食需求或將達到8.5億噸到9億噸。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83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但由于我國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積不高,盡管口糧完全自給,但糧食生產的壓力一直存在。目前,我國依然是糧食進口大國,2021年進口的糧食超過1.6億噸,未來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對糧食的需求也會相應提升,糧食安全仍然應該警鐘長鳴。
糧食消費需求為何不斷提升?刁現民解釋,并不是人直接吃的才是糧食。比如玉米是全球第一大糧食作物,也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目前我國每年種植玉米的面積超過6億畝。但這些玉米直接用來食用的并不多,大部分用作畜牧業原料和工業原料,比如制成飼料,轉化成了肉蛋奶等食物。同樣,大豆也是飼料原料的主要來源。
在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原主席任亞平看來,中國這樣的大國,無農不穩,中國的糧食問題絕不能受制于人。“事實充分證明,世界上真正沒有軟肋的國家,都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是攸關人民福祉和國家命運的大事。”
任亞平指出,雖然我國人均占有糧食超過國際警戒線近90公斤,但是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生產了全球1/4的糧食,養活了全球17.5%的人口,仍屬于一種“緊平衡”。因此,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農業強國建設,尤其是穩步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能,讓中國人始終端牢“中國碗”,讓“中國碗”里始終裝滿“中國糧”。
關注主糧之外的食物來源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多個提升糧食產能的途徑,如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堅守18億畝紅線,建設高標準農田,健全種糧農民受益保障機制、增產和減損兩端發力,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等。
刁現民指出,我國曾經實施多項糧食產能提升工程,而此次的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具有綜合性的特征,是在糧食生產的各個方面共同發力。
比如,相比主產區、主糧作物,我國還有大量的其他類型土地,以及豐富的作物品種。刁現民介紹,我國有將近15億畝鹽堿地,其中至少有1.5億畝具有開發利用潛力。此外還有山旱地、丘陵地等多種類型的土地,這些土地上的產量,都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挖掘。從作物層面看,有豐富的傳統作物,比如高粱、谷子等。
“這些作物,在過去都曾是主糧,后來逐漸變成雜糧。而且由于關注程度較低,在品種、栽培技術、管理技術等方面,開發程度也存在不足,增產潛力巨大。”刁現民認為,這一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一次重申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本身也提醒我們,要關注主糧之外的食物來源。
2022年12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將2023年定為“國際小米年”。“糧農組織這一舉措,也是借此讓各國更加關注那些以往被忽視的中小作物,它們對于保障糧食安全,乃至緩解全球糧食危機都有重要的意義。”刁現民說。
掌握農業科技的制高點和主動權
建設農業強國,離不開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如何不斷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突破點又是什么?全國政協委員周秉建長期關注農業科技進步發展,她認為,要加強在基礎研究和前沿領域的前瞻性布局,扭轉我國農業科技長期以來對基礎性、交叉性研究重視不足的問題,力爭在基礎理論、機理機制和工具方法研究上早日實現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轉變,掌握農業科技的制高點和主動權。
她建議,圍繞關鍵核心技術集中資源,加強聯合攻關。重點加快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農業人工智能、高端傳感器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在核心種源、核心工具、核心元器件、綠色投入品等方面獲得自主可控的關鍵核心技術。
“從會議精神中可以看到,會議全面強調了科技、土地、經營模式、觀念等方面的創新工作。”刁現民建議,還要加快提升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既要讓企業成為農業科技創新活動的實施主體,也要讓企業成為創新活動的需求主體,讓企業需求成為驅動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運轉的動力。
“如今,顛覆性農業技術成為世界農業科技競爭的焦點和國家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標志性領域,同時也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力量。”周秉建強調,要建立顛覆性農業技術識別、遴選與動態調整機制。
她解釋說,識別顛覆性技術領域是集中資源加快創新突破的前提。建立顛覆性農業技術識別機制應包括:對國內外農業科技基礎理論發展與科技創新前沿的跟蹤機制,定期由科技專家提名和戰略科學家評議的甄別、篩選機制,動態調整的具有指導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作用的顛覆性農業技術目標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