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35斗 日期:2023-04-04
在2020年卸任阿里巴巴董事一職后,在媒體的公開報道中,農業科技和鄉村教育、公益是馬云工作的重心,極少在公共場合露面的他,曾先后前往荷蘭、日本、泰國等多個國家考察農業項目。
其實,不止馬云,很多企業創始人、高科技人才及一線投資人,近些年紛紛開始跨界關注農業。高瓴、紅杉、IDG等一線投資機構關注和投資農業更加頻繁,一些個人投資人開始在農業尋找投資機會,BAT等互聯網大廠把業務觸角不斷向農業延伸的同時,也在出手投資農業項目。
這些跨界而來的投資人,為農業投資帶來了話題和關注度。關于跨界投資農業,本文集中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為什么資本和互聯網大廠紛紛開始跨界關注和投資農業?
2、跨界的投資人從何而來?
3、跨界資金投向了農業的哪些細分領域?
4、跨界投資農業,注意別踩哪些坑?
5、跨界資本的進入,對農業發展有哪些利好?
政策為VC/PE進軍農業賽道發出了很多積極信號。
當下,糧食安全已成為我國戰略的重中之重,2023年第20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對于農業的支持路徑逐漸清晰,給出了非常確定性的細分領域和發展方向。
其中明確提到,支持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基金;健全政府投資與金融、社會投入聯動機制,鼓勵將符合條件的項目打捆打包按規定由市場主體實施,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按市場化原則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并完善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加強資本下鄉引入、使用、退出的全過程監管。
早在2021年5月,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印發的《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2021年)》中,明確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的13個重點產業和領域方面,包括現代種養業、鄉村富民產業等;該《指引》還明確表示推動設立政府資金引導、金融機構大力支持、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市場化運作的鄉村振興基金。
而近年來,以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等底層技術的進步和在農業、食品領域的應用拓寬,使得農業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想象空間。與此同時,人口持續增長、耕地面積有限、土壤及環境系統被農藥化肥破壞,給技術帶來了落地空間,也使得更多投資人跨界關注農業。
VC/PE跨界看農業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農業是抗周期行業,在其他領域增長見頂、或者發展遇到阻力時,投資人便把注意力轉向農業。對于農業領域的投資熱度,有投資人如此形象描述:農業有一點像被冷落的小姑娘,大家想起來就去撩一撩,但最終都不娶回家。
這兩年,TMT、工業、互聯網、新消費等賽道遇到發展瓶頸,投資機會稀缺,不少投資人轉向看起了穩定性更強的農業,農業產業投資活躍度加強,農業科技迎來黃金投資期。
最新一輪的熱度,始于2021年,在2022年走向高潮,同時也帶來了真金白銀,從數據上可見一斑。
35斗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農業領域各類投資事件數量超200起(包含風險投資、戰略投資、并購、IPO等),保守估計2022年中國農業創投領域流入資金在500億人民幣左右。其中,VC/PE參與的農業領域投融資事件共57起,保守估計2022年VC參與投資的項目融資總額在50億人民幣左右。
跨界的投資人,主要來自一線VC以及上市企業、互聯網大廠等。
VC/PE中,高瓴、紅杉、IDG等的投資動作被業內視為風向標。
在2021年,高瓴創投參與投資了養豬產業智能化管理服務商睿畜科技,無人化農場軟硬件一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極飛科技。2022年參與投資了合成生物材料生產制造商藍晶微生物的B3輪融資;連續兩輪參與投資了可食用微生物合成蛋白研發商昌進生物;還和IDG資本一起領投了農作物智能種植決策服務提供商愛科農。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高瓴把碳中和列為重點關注和布局的方向,并推出了碳中和新基金,規模40億,落地南京,其中關注的重點方向之一就是農業科技方向。
紅杉資本于2021年參與到了生物育種企業隆平生物、微生物資源服務商慕恩生物、高品質健康食糧品牌十月稻田等項目的融資。2022年一共參與到4起農業領域的投融資事件:參與投資了創新型合成生物技術研發與應用服務商微構工場的A輪融資;旗下紅杉種子基金領投了作物精準育種技術研發應用服務商彌生生物,另獨家投資了微藻基產品研發生產商德默特的天使輪;紅杉遠景碳中和基金與遠景科技集團一起領投了德默特Pre-A輪融資,投資額度達1億人民幣。
2022年,IDG資本公開披露了3起農業相關投融資事件,與高瓴創投一起領投愛科農外,還積極布局育種類項目,獨家投資了蔬菜水果新品種培育及全產業鏈開發商中農美蔬,以及玉米育種技術研發商邁澤裕豐。值得一提的是,在投資愛科農、中農美蔬及邁澤裕豐之前的近3年時間里,IDG資本鮮少投資農業項目,如今密集出手,也可看出包括IDG資本在內的風險投資機構越來越看好農業發展。
BAT等互聯網大廠,上市公司在農業領域的投資布局,同樣備受業內人士關注。
2023年,阿里巴巴領投了通用型生物育種公司博瑞迪,這是阿里首次直接投資育種類項目。近年來,阿里系資本在投資農業上較為謹慎,上一次投農業,是在2020年。
2022年,騰訊投資了農作物智能種植決策為核心的農業綜合服務公司愛科農,還投資了一家以色列-荷蘭合資垂直農業公司Future Crops。
百度資本2020年底與軟銀愿景基金、創新工場等機構共同投資了極飛科技。2019年,百度在智慧農業領域投資過麥飛科技,以及智慧養豬解決方案提供商佳沃天河。
此外,去年業內還有多起跨界投資并購案例。在線票務服務公司攜程了并購農產品銷售商程農信息;金螳螂、海瀾之家、商湯科技等戰略投資了農村產業互聯網平臺匯通達網絡。
35斗觀察到,更多投資人從醫療、新消費、互聯網科技等行業跨界而來,合成生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成為跨行業的支撐和鏈接點,應用場景從其他行業遷移到農業,挖掘從底層技術的進步推動農業產業變革的機會。
在此背景下,農業相關的合成生物、育種及數字農業項目,成為資本爭搶的香餑餑。
當下最受市場關注的跨界,莫過于合成生物的火勢,從醫療燒向農業。
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中,合成生物學多次被提及,指出我國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生物經濟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
而合成生物技術應用領域頗廣,涵蓋醫療大健康、化工、農業、食品、消費品等。合成生物技術在醫療大健康產業的應用已經很成熟,一些相關企業開始把業務觸角伸向農業,一些原本看醫療的投資人把視線轉向農業。
在“雙碳”和“糧食安全”戰略下,合成生物可以應用到農業食品的多個細分領域。35斗高級研究員耿海榮把合成生物學在農業食品的應用場景分為植物育種、創新食品及添加劑、新型材料、動植物營養、動植物健康、綠色保鮮、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農業碳中和等八大細分領域。
具體來看,可應用到植物育種的農作物性狀改良、生產功能性作物等板塊;通過改造動植物、微生物細胞應用到替代蛋白、功能性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等場景;新型材料則是合成可降解材料PHA、納米材料等,用于食品包裝、農用地膜等;動植物營養則是新型飼料比如新型飼料蛋白、飼料添加劑,新型肥料比如功能性肥料、固氮微生物肥料等;動植物健康可應用于新型獸藥、疫苗和農藥等;綠色保鮮主要體現在生物保鮮劑和新型保鮮材料;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則可以將秸稈、廚余垃圾、畜禽糞便等轉化為有機碳源、生物能源等。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BIOINN業務負責人劉雪松在生物智造、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等產業深耕多年,他指出,生物醫藥跨界而來的資本和技術,在行業內已經積累多年,蘊藏豐厚,跨界有利于各領域之間的交叉融合碰撞。
跨界資本還關注育種和數字農業賽道。在項目數量上,這兩類公司的數量都非常突出,各類糧食作物、農產品品類及新型功能性作物,都有公司在種子上研發攻關。而數字農業更是一個極為寬泛的概念,在農業全產業鏈中,凡是運用到數字化的手段來優化流程、提高效率,均與數字農業相關。
在應用技術層面,育種會應用到基因編輯、轉基因、大數據、人工智能甚至云計算等技術,數字農業同樣用到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因此,很多互聯網大廠、高科技企業開始把應用場景拓展到農業,關注硬科技的投資人,也在農業尋找投資機會。
關注農業項目的還有來自大消費的投資人。華創資本投資人張金曾在35斗線上直播活動中指出,看好無菌雞蛋、中高端大米、功能性食品添加劑、食品包裝等同樣屬于大消費范疇的涉農項目。大消費領域的投資人跨界看農業,是在把握了下游消費趨勢變化之后,向上游尋求更好的原材料供給,可以近似地看成“按需定產”或“按需供應”。
跨界而來的投資人,或許很懂技術、懂消費市場、懂商業模式,但農業是一個復雜性極強的行業,涉及多個交叉學科,投資與創業不能紙上談兵,要能走到田間地頭,了解農村和農民的真實所需。如果缺乏農業專業知識和投資經驗,很容易踩“坑”。
首先,農業行業的創業團隊跟科技類企業存在很大區別,除了高精尖的育種企業、生物技術類企業的創業者受教育程度比較高,大部分的農業賽道從業者,學歷水平相對弱,如何更加有效地溝通對投資人來說是一大考驗。
華創資本投資人張金認為,投資人需要重新構造一套話語體系,去跟農業創業者溝通。而在選擇農業創業的團隊搭配上,CEO 或者帶隊人需要有較好的商業素養和管理能力,同時也需要搭配真正懂農業、愛農業的人才擔任公司重要角色,幫助公司避免現實層面上的坑。
其次,在地理環境上,我國從南到北農業生產存在較大差異,也就意味著整合資源和運用資源的難度很大;在基礎設施層面,中國農業整體發展較為落后,缺乏配套的基礎設施,農業投資不同于消費領域的投資,有海外的成熟市場經驗作為參考,很多情況下投資人需要從0到1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投資面臨的難度和挑戰也更大。
再者,投資人關心的商業模式的構建和穩定性,也是農業企業的一大痛點,很多創業者的項目商業模式不清晰,且農業公司本身也面臨著客戶付費能力弱的現狀,受制于農業生產的特點,創新企業產品迭代、模式驗證難度高、周期長,企業可能需要花一兩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意識到現有商業模式走不通。
最后,考慮到投資的退出問題,目前涉農項目并不是資本市場的熱點,也未能出現較為有力的支持涉農項目在創業板、科創板等新興資本市場上市的有效指導。即使是上市之后,市盈率也不夠“性感”。上市無門或市值不高,就愈發阻斷了農業公司的上市,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斷了涉農項目的上市退出預期,只好退而求其次謀求并購或委身于大公司,導致財務型投資畏怯不前、不敢出手。
把視角從農業大視角轉移到下面更加細分的領域,則面臨著一些更為實際和具體的問題。
以合成生物賽道為例,劉雪松指出,真正從科研轉到創業,需要考慮產品的商業化開發和推廣,與實驗室的試驗有較大差別,現階段國內技術工藝在更大范圍、更大規模、更高精度、更好適應性方面還存在不足。另值得注意的是,合成生物學在保健品、飼料、添加劑的應用,一些歐美國家明確允許,但國內更多的還在探索,在農業食品的應用還存在一定法規上的不確定性。
雖然農業投資存在各種顯性和隱性的坑,但在看項目邏輯上,市場空間是否足夠大、團隊配置、公司的技術實力、產品競爭力、價格優勢、商業化能力等,都是投資人會重點關注的選項。
而跨領域進入者將為農業帶來根本性變革。跨界資本天然具備一些優質屬性,背靠原有熟悉的賽道及卓越的項目運作能力,可以給農業企業帶來彎道超車的機會。
尤其跨界的龍頭企業及上市公司投資布局,一方面,在廠房、設備的采購、搭建,軟性的服務配套注冊,以及市場開拓等方面為企業賦能;另一方面,創業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上市龍頭公司選擇并購重組創業企業,也成為資本一個重要的退出途徑。
投資人跨界而來,為農業帶來更多資金,資本的密集會吸引更多跨界人才,為行業注入新鮮的血液,加速農業發展進程,助推資本成功退出,從而吸引更多資本,形成正向積極循環。
近年來農業相關政策不斷出臺,基因編輯、轉基因技術逐步放開,資本市場也在發展中變化,現在難并不代表未來難,挑戰與機遇總是并存,只有提前布局,才能抓住紅利。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有時候推動變革的往往來自跨界的力量。跨界的資本為農業帶來了跨界的人才、技術,正成為農業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