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張為農 來源:中國農藥 日期:2013-01-31
水稻是我國農用殺蟲劑使用量最多的作物,占農藥使用總量的比重達10%,占農用殺蟲劑使用量的比重達20%左右。水稻上殺蟲劑使用比重大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水稻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年種植面積在4.3億畝;二是水稻上害蟲發生種類多程度重,常年發生嚴重的害蟲主要有水稻灰飛虱、稻縱卷葉螟、褐飛虱、螟蟲等4種以上,比其他作物多2~3種。因此,中外農化企業都把眼光瞄準中國水稻殺蟲劑這個大市場。
1 水稻殺蟲劑市場進口品種強勢推進
稻飛虱、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是水稻生產上難以防治的三大害蟲,2007年以前我國主要靠甲胺磷防治。作為高毒農藥的甲胺磷退市后,拜耳專利產品銳勁特(氟蟲腈)多年來取代甲胺磷而成為稻農的當家品種,年銷量超過1000噸,銷售額達1億元以上。除銳勁特外,德國拜耳的艾美樂,因其對稻飛虱有優異的防效而受到市場推崇。美國陶氏益農的樂斯本因防治水稻害蟲熏蒸作用和滲透性強而受到各地植保專家的推薦。此外,杜邦的凱恩(茚蟲威)、瑞士先正達的噻蟲嗪、拜耳防治稻褐飛虱的酷畢等品種在各地都十分搶手,推廣面積迅速增長,各地經銷商都力爭此類產品的銷售資格,種糧大戶進口農藥的使用量逐步升溫。
由于拜耳的氟蟲腈對水生生物和蜜蜂有高風險,于
2 我國水稻殺蟲劑品種中也不乏精品
甲胺磷、氟蟲腈及其混劑停用后,防治藥劑需要轉換,如何掌握和推廣適用藥劑,提高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是植保技術推廣中必須加強探索的重要內容。國內植保界推出國產毒死蜱、阿維菌素、甲維鹽和阿維·毒、丙溴•氟鈴脲、阿維·氟鈴脲混劑為替代甲胺磷防治水稻螟蟲和稻縱卷葉螟的主干品種。毒死蜱成為防治水稻三蟲用量最大的有機磷殺蟲劑,很快在水稻上的使用量增加將近1倍,國內年使用量約為1.8萬噸。阿維菌素在南方各省迅速崛起,年使用量迅速上升到2800噸。經過試驗阿維菌素的成本要比甲胺磷和毒死蜱都低,加上它的廣譜性和優異的藥效證明阿維菌素有能力成為市場新的主流產品。三唑磷成為稻農防治螟蟲的當家品種,殺蟲雙、殺蟲單等高效、低毒、低殘留、無公害的品種有了更大的市場空間。近年來,在水稻三蟲發生程度嚴重地區,一些適用的中等毒性殺蟲劑用量迅速上升,如辛硫磷、敵敵畏、噻嗪酮(撲虱靈)、吡蚜酮、乙酰甲胺磷等。此時期由不同作用機理單劑經科學篩選而制成的復配劑也大量被生產上使用,如阿維•毒乳油、甲維•毒可濕性粉劑、噻嗪•殺蟲單乳油、噻嗪•辛乳油等都對水稻三蟲有優異的防效。據藥效試驗證明,國內一些企業開發的毒死蜱+阿維菌素和甲維鹽+氟鈴脲等混劑,殺蟲效果和進口品種壟歌、稻騰相近,且成本比進口品種低。國產農藥中也有精品,關鍵是農藥行業要迅速提高用藥技術和防治手段。
近年來,在我國水稻殺蟲劑新產品的研發和推廣速度加快,已得到農戶和商家認可的新產品有吡蚜酮、烯啶蟲胺、噻蟲嗪、呋喃蟲酰肼、丁烯氟蟲腈以及毒死蜱與阿維菌素、甲維鹽的復配品種。吡蚜酮是一種全新的高效微毒殺蟲劑,隨著國內稻飛虱的大量長期暴發,常規農藥品種抗性逐步顯現,防效逐年下降,吡蚜酮以其優異防效,已成為我國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水稻種植大省稻飛虱防治首選產品。我國植保專家認為,吡蚜酮作為甲胺磷替代藥劑完全可以滿足重大蟲害防治需要,并有利于提高農作物品質,促進農業增收。農業部在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治方案中重點推廣的品種和技術有:噻嗪酮、吡蚜酮防治稻飛虱技術;吡蟲啉防治白背飛虱、灰飛虱以及在低抗性區褐飛虱防治技術;丙溴磷、殺蟲雙、氟鈴脲等昆蟲生長調節劑防治稻縱卷葉螟技術。國產新產品已成為水稻殺蟲劑市場的主流產品,需求量呈上升趨勢。
3 國企要努力學習跨國公司的長處
目前國貨與洋貨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不能大比拼。首先,我們與跨國公司在研發上有很大差距,如瑞士先正達每年用于研發的費用達8億美元,創新產品給先正達帶來新的市場和利潤;其次,我們沒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品種,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
應該說,國產品種與進口品種都在水稻殺蟲劑市場這個大舞臺上同臺競技。目前我國企業的原藥生產技術、產品質量與外企差距并不大,只是價格偏低在市場競爭中無法獲得優勢。今后在強化質量的同時,應著重強化軟實力的提高。我國企業應加強對跨國公司農藥研究開發、生產銷售各個環節的分析與學習。總而言之,進口的“四大天王”及稻騰都是好藥,都值得企業和經銷商去推廣,同時,也要做好國產毒死蜱、阿維菌素、吡蚜酮等國內優勢產品的市場,因為誰的產品銷售量大、產品壽命長,誰才會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