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日期:2024-03-12
今年,“人工智能+”行動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九年前的政府工作報告里,“互聯網+”的一個小小加號,拉開了中國工業領域數字化改革的序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化工行業如何搶抓機遇?人工智能+化工又將創造出哪些未來場景?記者在會場采訪多位人大代表,請他們暢想“人工智能+”的未來——
解放一線生產力
“數字化發展是國家在推行現代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必由之路。”踏在人民大會堂大廳的紅毯上,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凌峰航空液壓機械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劉忠接受記者采訪時自信從容。作為一名制造領域的一線工人,他表示:“我是數字化發展的體驗者、感受者。在這個過程中,算力不斷地提升我們的效率、質量。數字化技術、云技術、信息技術的融入,讓有些崗位真正實現了智慧生產。”
“拿我的班組來說,我們原來有10多名組員,數字化技術改革讓我們實現工人數量減半,勞動力還有富余。”他告訴記者,“原來的一線人力被解放出來,可以填充其他生產力不足的崗位;也重新有時間、有精力去再學習,到更需要他們的崗位上去。這就促成了一個再調整、再出發的進步過程。”
同樣身處一線,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油大慶石化公司乙烯二部乙烯裝置區裝置班長邢通達對此也有同感。他回憶道:“以前現場巡檢機泵以及整個系統監測狀態時,都是用紙筆抄寫記錄。現在很多都是直接數據上傳,立刻就能形成趨勢表,既方便查詢又方便統計。對于分析歷史問題、比照歷史排查出新的問題也非常方便。現在,行業數字化發展速度還是很快的!”
顛覆創新模式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正在對全球經濟社會產生深遠影響,成為激發經濟增長活力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人工智能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將極大促進重點行業智能升級,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全國人大代表、萬華化學董事長廖增太指出,“AI在材料設計和篩選方面表現出巨大潛力,必將給材料行業帶來顛覆性的變革。”
廖增太指出,尤其是在化工材料分子發現、分子逆向合成、材料大模型、工業設備故障預警、生產工藝優化等化工制造業場景,AI大有可為,比如萬華化學現在已經開拓的一個應用場景——通過AI輔助的化學反應條件優化。
“一個化學反應往往涉及反應溫度、壓力、溶劑、催化劑、添加劑、物料比例等多個影響因素,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快速迭代出最佳實驗條件。”他舉例表示,“例如一個均相催化加氫反應,有6種催化金屬、27種配體、3種添加劑、4種溶劑,共1944種組合(還未考慮溫度、壓力的影響)。通過AI算法推薦,每組15個反應,經過6組迭代后,即得到一個可達到預期結果的較優實驗條件。”
基于此,廖增太今年提出:“建議多方協同合作,形成國家級化工行業通用數據集建議;提供政策性支持,鼓勵人工智能在化工行業典型應用場景先行先試,助力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戰略和引進政策,強化AI人才體系建設。”
突破傳統產業邊界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金融發展協會主席、安德資本集團主席魏明德認為:“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當今世界,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變革,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云泉也認為,開發經濟實用的大模型推理產業鏈,可以為傳統企業智能化轉型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配套服務,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但現在傳統企業應用大模型的門檻還較高,相關研發費用和成本還需要進一步降低。”張云泉建議,進一步研究降低大模型推理算力成本,形成經濟適用國產大模型推理產業鏈。同時集中全國AI芯片研制力量,組建統一研發團隊,盡快研制出能夠對標國際水準的大模型訓練專用國產芯片,軟件和系統。